近几年,浙江省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下乡,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垃圾分类落,绿色伴我行”暑期环保实践小分队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深入缙云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围绕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两方面,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
7月16日,工大实践队来到缙云生活垃圾填埋场参观,了解缙云垃圾的主要处置方式。缙云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县城以东约6公里的邵弄坳,四周500米内没有居民,因此,垃圾填满场很好的避免了邻蔽效应,对周边居住环境没有多大影响。缙云垃圾填埋场规划总用地35.185公顷,库容582万立方米,使用年限为28年。据接待人员介绍,每天垃圾进场量为300吨左右,产生的沼气较少,还不足以收集焚烧发电,因此沼气资源目前只能白白浪费。但是也正因为垃圾处理量少,缙云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后,所达到的COD和氨氮指标,比其他大填埋场要好。
水处理仪表装置
垃圾渗滤液经地下铺设的管道自然收集至渗滤液处理池,进过曝气、活性污泥硝化、反硝化和膜处理等“生化+膜法”综合处理工艺后,可以达到GB16889-1997的三级排放标准,垃圾无害化等级为二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上升同处理能力不足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不仅仅是城镇垃圾填埋处理引进了新技术,农村垃圾也有了不同的改革。
缙云的八甸村正是这样一个新进的垃圾生物堆肥处置示范村,工大实践队慕名前去调研。
村书记介绍垃圾资源化处理
八甸村在政府出资支持下,建造了一座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每家每户的居民自觉将可堆肥垃圾收集上交到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站先进行二次分拣,将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腐烂瓜果、禽鱼内脏等农村生活垃圾,作物秸秆、枯枝烂叶、谷壳、笋壳、畜禽粪便等农村生产垃圾挑选出来,送入处理设备。垃圾在处理设备中先高温烘干4天,再搅拌粉碎,经发酵处理,最后出料。一般来说,每10斤湿垃圾可产生1斤干化肥,这些化肥都被分回给居民,用于居民门前的月季花施肥。村书记表示,他们村打算利用这些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产生的肥料,来打造一个人人门前有花香的“花漾农村”。
垃圾填埋场合影
农村居民在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引导下,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缙云的垃圾处置已经展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新改革,相信缙云的生态环境,在环保科技和环保意识同步加强的未来,将呈现出更加美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