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生工作  最新公告

杭城垃圾处置探秘——“垃圾分类落,绿色伴我行”-赴河阳环保小分队

作者:环境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16-07-21浏览次数:316

杭州实行垃圾分类已有15年之久,杭州的垃圾分类状况到底如何?垃圾在转运过程中,是否真的实现了分类?垃圾场又是如何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

朝晖垃圾中转站1.jpg

朝晖垃圾中转站

带着这样的疑问,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 “垃圾分类落,绿色伴我行”暑期环保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16年7月14日,分头在朝晖三区、九连社区、朝晖垃圾中转站、天子岭填埋场和萧山垃圾焚烧厂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垃圾处置调研。希望借此进一步了解城镇垃圾处置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垃圾焚烧厂参观2.jpg

垃圾焚烧场参观

根据我们在小区内及网络发放的调查问卷和在小区的实地调查采访反馈,80%居民不知道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明确界限,69.5%的居民在家没有分类的垃圾袋。由于社区大部分的垃圾未进行有效分类投放,后期分拣的工作量很大,垃圾收运部门的分类收集车在收运垃圾只能将垃圾混和进行填埋。

在朝晖中转站调研时,我们发现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设施设备较为简陋,垃圾在中转站完全是混合运输,不存在任何分类概念。

下午,我们前往杭州萧山锦江垃圾焚烧厂,该厂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杭州锦江集团的典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一。2015年全年垃圾焚烧量达52.44万吨,平均每日垃圾焚烧1425吨左右,全年发电总量1.6亿度。据了解,萧山区填埋场已在2016年4月1号关闭,萧山区每日垃圾都在垃圾焚烧厂中进行处理,处理流程分为五步:1)进卸料;2)垃圾破碎分选;3)垃圾焚烧;4)废气废渣处理;5)垃圾渗滤液处理。垃圾基本做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

而后,在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了环境人的无限创意。不论是用报废的推土机和垃圾车搭成的“回天大力神”模型,用齿轮零部件组装成的赛车模型,还是用废旧橡胶轮胎铸成的十二生肖像,都让人耳目一新。突然间,那些平日里遭人嫌,受人怨的垃圾,变成了一件件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填埋气体发电也是天子岭填埋厂的一大特色,铺设管道收集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沼气,利用其燃烧产能进行发电,不但能做到填埋厂区的自给自足,而且每天至少能够供9600户杭州人的生活用电。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内部的小型生态公园,然后从绿宝亭上俯瞰了整个填埋场施工现场,五座大山围绕下的偌大山谷,已被杭城多年集聚的垃圾填得只剩下浅浅的山头。据讲解人员介绍,天子岭垃圾填埋厂的使用年限只剩下4年左右,生活垃圾分类、在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等举措,变得十分迫切。

阅读垃圾中转站公告栏1.jpg

阅读垃圾中转站公告栏

垃圾分类,其实只是一件非常简单却非常重要的小事罢了。所谓简单,是因为这些都只在你扔垃圾时的一念之间,也许只是客厅到厨房几步路的距离,也许只是家里多添一个垃圾桶的区别。所谓重要,是因为垃圾清运量每天有9364吨,如果不能从垃圾源头进行分类与减量化处理,那么“垃圾围城”,就不再只是专家口中语重心长的告诫,而将是惨痛的现实。

“垃圾分类落,绿色伴我行”暑期环保小分队在此次杭城垃圾处置探秘过程中,收获颇丰。我们发现,杭州垃圾末端处理技术相对单一,针对性不强,这导致在面对杭州成分复杂的垃圾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垃圾无害化,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比例低。此外,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理处置技术缺乏有效衔接,很多居民不知道垃圾分类后到底会去哪里,如何处理,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垃圾分类观念。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生态环保型国家的社会重任,因当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慢慢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