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山西大学桑楠教授与海南大学赵洪伟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发布时间:2025-03-28浏览次数:10

2025322日下午,山西大学桑楠教授与海南大学赵洪伟教授受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副院长张全教授主持,来自环境修复与健康研究所的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山西大学桑楠教授作了题为“空气细颗粒物发育毒性靶点与组分作用机制”的主题报告,围绕大气污染引发胎儿生长受限(FGR/IUGR)的机制。全球FGR发生率约10%–15%,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及成年疾病风险密切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妊娠期暴露于PM2.5PM10SO2NO2均增加FGR风险,且妊娠中期尤为敏感,NO2浓度每增10μg/m³FGR风险上升7.5%。基于此,桑楠教授团队建立了产前NO2暴露小鼠模型,证明大气污染不利于胚胎、卵黄囊及胎儿肝脏造血。进一步利用15N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他们首次揭示胎盘-胎儿缺氧传递激活HIF,通过HIF-1β-长链非编码RNA-C/EBPα通路抑制造血,最终导致FGR,为NO2污染区风险防控提供了依据。

报告现场

海南大学赵洪伟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嗪类除草剂对造礁珊瑚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制”的主题报告,围绕全球珊瑚礁面临的严重退化危机。海洋热浪引发珊瑚白化,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使耐热珊瑚在多重胁迫下耐热能力存疑。赵洪伟教授团队通过生理和组学分析发现,光系统II除草剂、扑草净与海洋变暖联合作用降低了耐胁迫珊瑚 Galaxea fascicularis的光合效率,扑草净可能抑制其光系统修复,削弱热适应能力,加剧能量和营养代谢的不利影响,并诱发更强氧化应激。在环境浓度下,扑草净使珊瑚更易受热应激,破坏共生体关系。这些发现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珊瑚的抗逆性和恢复力,并为规范除草剂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报告现场

报告现场氛围融洽,互动环节中,多位师生踊跃发言,提出了与报告内容相关的具体问题,涉及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部分师生就某些技术细节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整体上,这种讨论不仅反映出大家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积极、务实的沟通与思考。

桑楠,山西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长期从事环境毒理、环境健康领域的工作,特别聚焦大气污染毒理与健康效应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已在PNASEHPEST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兼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执行编辑、Toxicology和《环境化学》副主编。

赵洪伟,海南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任海南省珊瑚礁生态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省热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相关工作。近五年团队在包括ES&TJH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一项发明专利获成果转让。目前担任SCI期刊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副主编,SCI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海洋生态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